邹煜,857足球直播-天天足球直播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与硕士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硕士阶段绩点 3.93/4,专业排名第一。在学术道路上,他始终以“让无线通信更高效、更智能”为目标,勇于在科研前沿不断探索。
学术之外,邹煜多次获得国家级与校级荣誉,包括本科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三好研究生”等称号,并在“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二等奖。这些荣誉既体现了他扎实的科研能力,也印证了他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与坚持。
在科研方面,邹煜的研究方向聚焦于 Wi-Fi 7 多链路接入(Multi-Link Operation, MLO)的 MAC 层优化。随着多链路通信成为下一代无线网络的关键特性之一,如何在多链路共存场景下实现最优调度与时延控制,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难题。面对这一挑战,邹煜提出了基于嵌入式马尔可夫链的多链路 Head-of-Line (HOL) 模型,并首次构建了可计算端到端时延分布的解析框架,为多链路网络的时延建模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国际顶级通信会议 INFOCOM 2025,并以学生一作身份发表在 IEEE JSAC(通信领域顶级期刊)上,同时申请了相关发明专利。
科研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在构建多链路系统的状态空间时,他面临了状态爆炸与收敛性难以保证的问题。为此,他多次推翻原有模型,从最基本的链路占用概率重新推导,最终通过引入马尔可夫嵌套结构与并行仿真验证机制,实现了理论与实验结果的高度一致。“每一次推翻,都是为了更接近问题的本质。”邹煜这样总结自己的科研心路。
在实验验证阶段,他独立完成了仿真平台的代码架构与算法设计。为了模拟复杂干扰环境下的多链路行为,他基于 ns-3 搭建了完整的多链路 MAC 层仿真系统,并设计了自适应调度算法。在一次次参数调试与性能对比中,他见证了算法从不收敛到稳定运行的转变。那一刻,他说,“科研带给我的最大成就感,不是论文发表,而是模型第一次跑通的瞬间。”
在科研之外,邹煜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与 华为海思 合作的 Wi-Fi MAC 算法仿真平台项目中,他担任算法方向负责人,提出的多链路调度方案在复杂干扰场景下将系统吞吐性能提升了 50% 以上,接近理论极限的 95%。在 中兴通讯 的 802.11bq 标准预研项目中,他负责毫米波通信仿真平台的搭建与参数优化。
在科研道路上,他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学习动力与探索欲。读研初期,他曾在阅读 Wi-Fi 7 标准文档时被复杂的 MAC 层协议机制困扰,于是从源码入手,逐行分析仿真逻辑,边看边实现,逐渐建立起对整个协议栈的理解。这种“从零到一”的学习能力也贯穿了他本科毕业设计的全过程——那时,他完全自学视频编解码标准,从文档与源码中摸索算法细节,最终独立完成沉浸式视频编解码算法优化,实现性能提升。
回望科研之路,邹煜认为:“科研最宝贵的不是结果,而是面对未知时仍愿意不断尝试的勇气。”他用扎实的理论功底、执着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诠释了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成长轨迹。未来,他希望能继续深耕无线通信领域,将学术研究转化为推动产业创新的力量,为下一代智能网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