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中科技大学857足球直播
,有这样一位博士研究生,他面向国家在卫星重力测量、引力波探测等领域的重大需求,潜心钻研超低频隔振及高精度惯性传感器测试关键技术。2025年,他凭借出色的学术表现和综合素质,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他常说,是国家资助政策的支持与学校的培养,为他扫清了求学路上的经济顾虑,让他能心无旁骛地投身科研,勇攀高峰。
面向国家需求,勇闯科研“无人区”
惯性传感器是空间科学任务的核心载荷,其地面测试水平受地震噪声的限制。而在超精密/半导体制造等领域,微振动环境也极大地影响设备制造水平。为此,马铖将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锁定在“高性能隔振与惯性传感器测试关键技术”上。
自2022年入学,马铖便积极参与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一国家级大科学工程中。在项目建设与实验阶段,他为装置的顺利验收贡献了智慧与汗水。回忆起2023年利用四线悬挂式主动隔振装置进行静电加速度计噪声测试时,信号中的微小扰动曾让他寝食难安。“那段时间,实验室几乎成了家。”为了提高分辨率,并将标定精度提升至优于百分之一的水平,他通宵达旦反复调试设备。团队协作和内心深处对突破技术瓶颈的渴望,成为他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当他最终看到理想的数据曲线时,所有疲惫都化为了成功的喜悦。2024年,该结果顺利通过湖北省科技成果评价,由杨元喜院士领衔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测试装置和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同年,他发明了电磁激励动力学标定方法,将惯性传感器灵敏度标定精度和分辨率推向新的高度。相关成果发表于仪器领域权威SCI期刊,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为满足下一代重力卫星对加速度计性能的需求,2025年他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搭建超低频复合隔振系统。这是一项涉及机械、控制、物理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面对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他一步步攻克难关,最终成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10-10 m/s2/Hz1/2量级超低噪声水平的直接测试,相关成果已投稿至中科院1区Top期刊。此外,他还参与导师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软件研发与地面验证等工作。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更深化了他对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理解和使命感。
砥砺思想品格,践行全面发展
在潜心科研的同时,马铖始终注重自身思想品德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他积极参与党支部“微党课”讲解,指导本科生创新物理实验,投身志愿服务,协助中科院等合作单位完成样品检测等。
因其在思想、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突出表现,他先后获得“知行奖学金”和“科技创新奖学金”。截至目前,他共发表SCI论文4篇,会议和核心论文各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马铖深切地感受到,是国家的资助政策为他提供了坚实保障,是学校“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滋养了他,是导师的谆谆教诲和团队的良好氛围塑造了他。未来,他将在攻克关键技术的科研道路上坚韧前行,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