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道路常常充满未知与挑战,尤其是在探索一个全新领域时,这种不确定性尤为明显。她积极参与到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中,深入调研前沿文献,梳理现有方法的不足,并不断提出自己的思路与假设。在研究中,她注意到传统通信向智能通信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瓶颈与问题,这激发了她尝试将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通信与传统通信进行融合的想法。
面对一次次的碰壁和失败,她不断调整方法、反复验证模型,从实验设计到算法调优,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不确定性与挑战,但也不断积累经验与思路。最终,她提出了两种模式的机会主义联合优化算法,并通过初步实验验证了这种新颖融合方式的有效性,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期刊论文一篇(JCR Q1),并申请相关专利一项。虽然这只是传统通信向智能通信范式演进的一小步,但她深刻体会到科研创新的价值与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她总结出几条科研经验:第一,敢想敢做,勇于探索未知,唯有尝试才能开辟新方向。第二,拓展知识视野,勇于跨学科融合,日常积累常在关键时刻带来灵光一现。第三,重视交流与思想碰撞,“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通过讨论,不仅能发现思维盲点,也激发了新的方法与创意。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回望来路,所有的挑战、迷茫与坚持,最终都内化为她内心沉稳的力量。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但她已不再畏惧。因为她深知,最重要的成果并非外在的标签,而是这个过程中,一个更加坚韧、通透、敢于担当的自我,正破茧而出。
课堂与实验室之外,唐文倩也积极在各类竞赛中检验所学、挑战自我。她曾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获湖北省二等奖,在“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中获得湖北省一等奖,并在华中科技大学网络安全挑战赛中获得三等奖。获奖固然令人欣慰,但更让她看重的是过程中培养的耐心、细致和解决问题的韧性。竞赛不仅是专业能力的试金石,更是一个不断自我提升、追求进步的过程。这种在竞赛中养成的精益求精的习惯,也延续到了她的科研与生活中,激励着她不断向前。
在专注科研和学习的同时,唐文倩始终牢记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不断思考如何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与担当。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她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温度,也让她更加明白,哪怕是微小的付出,只要真诚投入,也能带来温暖和力量。在集体中,她学会了倾听与协作,在服务中感受到责任与意义。她深信,个人价值的实现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入社会、服务他人、贡献力量的过程。正是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她愈发坚定了用所学回馈社会、以行动诠释初心的信念。
